“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回过天津了。”美国著名汉学家盖尔·赫沙特在提到天津时,自然而然地用了“回来”这个词。半个世纪前,他骑着自行车穿过天津老城区的狭窄街道和奴隶,收集现代工人生活的点点滴滴。许多年后,当他站在天津街头时,已经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了。 “看来我作为历史研究背景所调查的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只存在于古老的文献和人们的想象中。”何晓在《中国新闻周刊》中感叹,“我不再被认为是‘天津老专家’了。”但他研究和见证的历史却留在了他写的书中。汉学家肖2015年在上海拍摄。本文照片/采访者提供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作为最早研究中国大陆的美国学者之一,何肖不断走遍城市和乡村以历史学家的视角关注中国现代社会史和性别史,尤其关注工人、妇女及其日常生活。她撰写的《危险的快感:20世纪上海的卖淫与现代性》、《记忆的性别:都市女性与中国收藏史》、《漫长的20世纪的中国女性》等书,使她成为美国学术界和性别史研究的先驱之一,并在学术界引起深刻的借鉴。 1986年,他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根据对20世纪上半叶天津工人的研究,出版了《天津工人:1900-1949》,成为中国劳动史和城市史的经典著作。该书多年前就以中文出版,但很快就绝版了,仅靠读者口口相传。近日,这部作品再次向读者发布。 “越1975年夏天,已经扛起中国工业化大旗、正在打一场新兴工业大战的大庆油田,迎来了一群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美国人。他们从大庆出发,走过长春、沉阳、大连、哈尔滨。他们惊奇地发现,东北的每一个国有单位都像一个小社会,在运转、在呼吸、在投射形象。这群人中,有一个人的墨镜在大庆不小心丢失了,没想到几天后,在数百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当时还在攻读硕士学位的何晓却将这副眼镜归还给了他。半年后,美国第38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将踏上中国土地,一场历史性的会晤即将举行。对于中国之行,肖觉得“还不够”。对于他这样一位对中国有着浓厚兴趣的大历史人物来说,每三周的访问是远远不够的。肖对中国的兴趣始于1970年。当他还是一名大学新生时,和当时许多美国大学生一样,他加入了反对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运动,并对本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质疑。大一下半年,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小球”撑“大球”。他突然发现,“报纸上充斥着关于中国的正面报道”。他开始想,为什么自己在学习期间不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他对中国历史唯一的了解是在初中时读赛珍珠的小说《大地》。读完报纸的报道后,他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开始学习汉语、文学、历史等他能找到的汉语课程。虽然当时护照上明确写着“不适用于前往中国旅行”。他记得肖在《中国新闻周刊》中说:“去中国越困难,我就越想去。”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美中人民友好协会,终于在1975年获得了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机会。四年后,中美正式建交,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SCPRC)开始积极开展活动。它的项目之一是帮助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正在写博士论文的何晓立即提交了申请,得到了去南开大学就读的机会。他记得他和其他很多美国学生留在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大学呆了三个星期左右,进行体检,学习适应新环境的课程,等待各自大学准备好录取。当他们拎着被子、脸盆和装满豆子的枕头坐火车去大学时,他想,当时的景象一定是这样的。 1980年,他与南开大学部分师生合影。到了天津,每次被带上街头,都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好奇。为了避开观众和适应当地的天气,他放弃了从美国带来的衣服,换上了中国学生在校园里通常穿的衣服。甚至有点“矫枉过正”,看起来很“老派”。在肖的记忆中,1979年的中国大学校园充满了非凡的活力。人们对带有批判色彩的文学作品有着极大的热情,而文学杂志可以说是“最前卫的”。如果有人拿到一本刊登有争议小说的杂志,他立刻就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旋转、排队。每个人只有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即使只能等到凌晨1点到3点的“垃圾时间”,他们也愿意熬夜阅读,然后小心翼翼地传给下一个人。看着同学们用这些小说进行激烈的辩论,讨论国家当前的问题和未来的方向那些年,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何晓成了他们“看美国”的窗口——物价怎么样?普通人在家吃什么?穿什么?何晓也可以从他们问的世界历史课在哪里的问题中推断出来。“美国学生怎么看乔治·华盛顿?”他知道课堂上讨论的是独立战争。有一天,有人来问亚伯拉罕·林肯,也许还有南北战争。没几天,“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这个名字一出现,就不难猜到二战部分已经快结束了。这么认真地求教。肖有时感到尴尬:“很多美国人对我们自己的历史并没有应有的熟悉。”1979年,肖刚进入南开大学时,中国刚刚恢复高考。在我心目中,至今仍是积极参与知识交流的重要例子。”“研究的范围与我的初衷相差很大。”在南开大学学习天津工人对何晓来说是一次幸运的意外。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第二波女权运动和“让无形的可见”的呼声愈演愈烈,妇女史领域得到启发和发展。作为研究生,何晓首先参加了关于罢工女工的研究项目。德克萨斯州埃尔帕索,后来对1949年之前的上海棉纺厂女工进行了一些研究。来中国之前,她打算更深入地研究女性历史,所以她选择了1949年之前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天津。虽然她对此知之甚少,但这个看似偶然的选择最终为他打开了一个丰富而有趣的研究天地。他本来打算在中国寻找女工。他在天津进行了一个与他在埃尔帕索所做的类似的项目,但很快发现研究计划与实际情况相冲突。尽管1949年之前上海的许多棉纺厂工人都是女性,但直到1940年代,中国北方的女性进入工业市场的速度较慢,占劳动力的比例也较小。于是他意识到博士论文的研究不能只针对女性工人,于是他开始对天津的工人进行广泛的研究。他发现,在天津一个叫三条石的地方,有很多小铁作坊。 1949年后,建立了博物馆,展示小作坊工人的艰苦生活。里面保存着大量的账簿和记录。虽然它不对公众开放,但像肖这样的学者可以访问这些信息。何晓对天津的运输工人也很感兴趣。天津曾是国家重要的货物转运站食物。这些运输工人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黑帮”,有特定的服装、帮派代码和极其复杂的俚语来交流。三个不同的工人群体成为他研究的焦点。 1979年至1981年居住在天津期间,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花很多时间在南开大学图书馆阅读20世纪20年代至1940年代的当地报纸。他到三条石博物馆或老棉纺厂档案馆查找资料,采访新中国成立前工作过的退休工人。他了解了1949年以前天津工人日常生活的历史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听懂了天津话,也学会了一些当地的俚语。比如当你现在打开《天津工人:1900-1949》时,你不会觉得这是一篇淫秽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从多个方面详细而深入地描述了天津工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家庭结构、健康、婚丧行为、庆典习俗等。它还包括女性面临的“额外卫生问题”——月经,包括工人们如何在工头的接受或配合下,通过“蘑菇中的蘑菇”(被动破坏)来应对困难的工作条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深入排查”,城市的“隐疾”浮现出来。在这个令人兴奋而又鲜为人知的天津工人世界里,正如他自己所说,“随着我的研究的深入,我的研究范围变得无所不包,这与我的初衷有很大的不同。” 《天津工人:1900-1949》 肖对天津工人的研究意外地引出了肖的下一个研究项目——在阅读1930年代天津国民党社会事务局的社会统计数据时,他注意到工厂女工并不多,但妓女的数量几乎是其两倍,尽管这些统计数据可能不可靠。他意识到,在一个有许多男性移民搬迁的城市,女性直到很晚才获得工业工作机会,许多女性最终从事性工作。因此,在完成对天津工人的研究后,何晓转向了自己原本感兴趣的女性史研究,并重点关注了下的女性。一开始他打算研究上海、天津等20世纪的城市,但工程太大,而且上海的数据比其他地方丰富,所以他把目标缩小到了上海。它的《危险的快乐:二十世纪上海的卖淫与现代性》深受中国读者欢迎。这也是第一部获得美国历史协会“琼·凯利女性历史纪念奖”的非美国女性历史研究作品。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中国史研究出现新思潮。不同于“西方冲击-中瑞费正清、莱文森等第一代中国学研究者的“庞塞”模式,第二代研究者转向了更真实地以历史为中心的对手——植根于中国而不是西方历史经验的历史。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何晓、易佩霞、高燕仪、曼森等美国中国女性研究者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结合历史学家斯科特提出的性别理论,找到了历史上被遗忘和忽视了几千年的女性,并重新解读了中国女性。她们创作了《危险的快感:20世纪上海的卖淫与现代性》、《内宫:宋代妇女的婚姻与生活》、《贵州师:明末清初江南才女文化》、《贞贞录——八世纪及前后的中国妇女》等作品。学术界呈现新发展。对何晓来说,研究卖淫这一敏感话题比研究工人更困难。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花了10年时间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数据来源有两类:一是改革安置人员的口述和大量书面材料,如讨论该话题的报刊、档案、文章;各种指南和书籍。他发现,除了20世纪40年代各种改革运动期间警方的审讯外,很难听到妓女本人的直接声音。 “大多数女性对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最终地位几乎没有控制权,”肖说。对他来说,这些女性如何应对她们的环境是他想知道的。 “人们不应该指望事情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博士毕业后,他进入一所大学教授中国历史。他发现了教科书的一个问题:“A虽然当时农民占人口的80%,但我们的史料80%都是关于城市人的,对农村人的了解却很少。”作为历史学家,他对“大跃进”等重大运动对中国农村的影响有一些了解,也知道农业集体化、医疗条件改善、社会稳定对农村生活的影响。然而,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中国农村妇女一直是一片空白。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之后,以往的研究1992年,他结识了堪称中国女性研究先驱的高小贤,高小贤的童年和大部分青春时光都在陕西农村度过,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从1996年开始共同开展一个项目,从女性的角度出发,进行了长达10年的调查。走进陕西村庄,采访70余名65-75岁的农村老年妇女,寻找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的女性记忆。在陕西农村,何笑和高小贤用十二生肖帮助农村妇女整理记忆。这些记忆包括日常生活的生动性和生活的复杂性,也包括新旧秩序转换过程中不同习俗造成的混乱。肖还记得助产士刘熙涵的故事——刘熙涵出生于1906年,7岁开始帮助当助产士的母亲做家务。她14岁结婚,自然就开始从事助产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训老式助产士后,她成为当地助产站站长。据文献记载,1955年她生下41个孩子,无一例“四六胎”,无产后疾病。其他的。他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热情的性格,带头推动和实施新政策。从各个角度看,她都是班莎培养的新型女公民的典范。但人们说,刘熙汉最终死于难产。在一次奇怪的分娩后,挥之不去的噩梦困扰着他的身体,不久他就去世了。他遗憾的是,几十年后,没有人能查明他精神创伤的确切根源。但至少可以看到,知识、观念和行为的流动方式是难以概括的,宏大叙事无法包罗万象。 “人们不应该指望事情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他说,即使是重大的国家倡议或重大的政治事件,也必须在每个基层基层的现实生活中进行辩论。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关注大历史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聆听农村人自己的叙述,恭喜肖探索了中国女性的内心。例如勒,失去丈夫后,她们准备在旧社会“一劳永逸”的思想中获得尊重,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她们也愿意接受性别平等的理念,通过劳动获得尊重。采访中,她惊讶于农村妇女能清晰地讲述故事。他经常饶有兴趣地听,因此他尝试直接用他们的语言来写作,而不是“用冰冷的学术语言来总结他们的故事”。 2011年,肖以中国农村老年妇女口述历史为基础的《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与中国集体化史》出版,并于今年荣获“琼·凯利妇女史纪念奖”。诀窍是记忆和研究,历时10年,他很想念肖和高小贤,每天一起设计题目,和受访者聊天,晚上一起讨论困惑。这位毕生致力于改善现状的学者中国一位农村妇女于今年4月去世,享年76岁。如今,肖已经退休了,他见证了历史,参与了历史,甚至书写了历史,所以他总是开玩笑说自己也是历史的产物。研究中国半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的变化比同期美国发生的变化更为显着。社会和学术界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他必须持续关注一个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发生巨大变化的国家。 “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尝试 subaybayan 的改变是令人羞愧的,”他感叹道。这就是为什么他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作为一名历史学者,他在历史档案深处和现场现场所完成的专着,都是基于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理解和关注。从更深层次的历史角度,肖持续关注中国,不断寻求新的研究rch 项目所在的世界是他经历过各种其他变化并具有良好解释力的世界。在这几十年的历史研究中,他一直想说:“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性让我相信,一个人不可能了解一切。持续的对话、合作和交流才能产生真正的新知识。”发表于2025年11月3日《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第1210期杂志标题:来自美国的“老天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