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维护好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信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光明网联合推出《响亮中华·文化旗帜》专题视频(第十四期党的公开课)。本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室副教授孙玉金解读“保护文化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简介:在中国,有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艺术最精美的石窟。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敦煌莫高窟。这里,玉门关前吹过千年春风,见证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丝绸之路的繁荣。今天,古老的莫高窟已被全面、全面地修复。全面深入、系统研究,数字化技术让石窟艺术“触手可及”,敦煌故事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中华文明史,更是一部国家兴亡史的生动写照,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才能不辜负党的十八大以来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中国共产党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坚持“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显着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历史性成就。当前,第四次全国文化遗产普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博物馆参观人数大幅增长,数字化展览方兴未艾,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新业态不断演化……可以说,一份千年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不断演化。论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所有的遗产,我们也可以用两行诗来概括。一是“今人爱古人”,二是“花独开非春”。以建筑遗产保护为例,“古人之爱,不亚于今人”,就是保护古建筑和现代建筑; “花独开非春”,不仅保护单体建筑,也保护街道、街区、城市格局。这两个原则其实并不难理解,比如以去年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中轴线为例。中轴线保护的不是单个建筑,而是沿整个轴线的一组建筑。这些建筑包括古建筑和20世纪的建筑。在中轴线的运用过程中,曾经提到过中轴线部分建筑的改建或新建问题。例如,天安门城楼经历了八国联军的炮火,经历了多次修复甚至拆除重建;天安门广场上的现代建筑,如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那么,由这些建筑组成的中轴线能否成为世界遗产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古建筑保存下来融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传统文化,而现代建筑往往带有革命文化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印记,使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从苦难和耻辱到巨大的刺激。例如,明清时期,天安门广场被宫墙包围,是普通百姓无法进入的禁地。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天安门建筑群的一系列变迁象征着皇权的衰落呃和人民的出现,见证了中国从帝制时代到近代社会的历史轨迹。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建造天安门建筑群时,仍然遵循中轴线大体对称的格局,这仍然是中国首都的理想秩序,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如今,北京古老的中轴线吸引着许多年轻人来到城市漫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皇家宫殿和祭祀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公共建筑,还有烟熏火燎的老北京胡同和茶馆的感觉,当然还有各种时尚的咖啡馆和小酒馆……这条中轴线上的建筑既历史又现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生活,它们将继续扩大。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涉及面很广。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传统医学等。在2024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已经绝迹的宋锦服饰精彩亮相,让观众惊叹不已。锦曲《锦冠》等古老技艺,逐渐从博物馆的收藏转变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穿着,融入当代生活。国家级锦织技艺传承人钱小平收集宋锦碎片,研究织物结构,还原古代锦歌歌曲,先后抄写了一系列锦歌经典。不仅如此,80多岁时,他博采众长,创制了“双面彩色提花纱罗布”,融合了锦歌、纱罗和少数民族织锦技艺的精髓。钱小平曾说过:“我不追随潮流”事实上,钱小平所倡导的“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创造市场,另一方面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潮流,符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重要理念。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肩负着延续传统的使命,而且不断将个人创造力融入到传承实践中。文化遗产重在“看物”,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应该重在“看人”,做好人的工作,让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2007年以来,我国已评选了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人物,总数近4000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力量不断增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把它完整地传承给子孙后代。”我的祖国是如此美丽。遍布山河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杰出智慧和共同记忆,是中华文明卓越特色的有力见证。只要我们热爱自己的生命,就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文化瑰宝。同时,要挖掘文化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博物馆里收藏的文化关系、大地上展示的遗产、古书上写的文字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深层滋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