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恩赐之爱(创作对话)刘昊然《人民日报》(2025年11月06日第20页)今年是我作为艺术家的第十一个年头。我常常问自己:扮演二十个、三十个角色,他们的情感和力量从何而来?两个令人惊讶的场景给了我答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参演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首映当天,我坐在影院里和南京观众一起观看了这部作品。当最后灯光亮起时,黑暗中响起了掌声,我感受到了艺术与历史交织的力量。 10月12日,在河海大学举办的思想课指导思想政治课“为祖国谱写青春篇章”线上主题宣传互动活动中,我看到青年学子们表演时眼神灼热。时代典范的英雄战士“刘老庄连”,以及超级“县城”贵州洪涝时军民之间的真情。我再次感受到了艺术与现实结合直达人心的力量。《南京照相馆》的拍摄让我对“纸”这个词有了更深的认识。片中我饰演的邮递员阿昌在黑暗中拍照,记录着日寇的暴行。那一刻,他的使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送信到传递真相,从保护自己到希望希望。有一个场景我记忆犹新:黑暗中,阿昌拿着记录屠杀证据的双手颤抖着,他的眼神逐渐从恐惧变成了决心。d. 拍摄时。这不仅是一种人格的呐喊,更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对尊严和正义的呼唤。从《建军大业》中意气风发的粟裕,到《1921》中的学生刘仁静,再到《唐探1900》中在异国他乡寻找身份的年轻特工……每一个角色都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各个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世界。19岁时,我饰演的粟裕这个角色高呼“我一定能拿下南京城”。这是一个“敢教日月开新天”的年轻人的骄傲。这些人物让我完成了三重追问:《唐探1900》让我思考“我是谁”,《1921》让我思考“我要去哪里”,《南京照相馆》深深地提醒我“我不能忘记我从哪里来”。如果说前两者是青春的迷茫和探索,那么后者就是责任和担当成长的意义。在《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作品中,当我看着战机飞过天空,当我为乡村的复兴而流汗时,一种自豪感从心底迸发出来,这就是人类赋予我的精神能量。今年,首次以主演身份参演话剧《温暖的味道》,饰演第一位下乡帮扶的村支书孙光明。不可能做舞台剧,每一场表演都是与观众直接对话。哪怕是一句台词、一个动作,都要在排练厅里打磨上百遍。这个“慢下来”的创作过程让我对表演有了新的认识:人物的塑造不仅仅是技巧的表现,更是生活与生活的对话。在“正义必胜”的宇宙阶段,当我背诵那些记录国家苦难与荣耀的篇章时,我我手里的稿纸似乎有千斤重。每一个字的背后,都是无数先辈用一生书写的历史。尊重历史、尊重创作、尊重观众,是我在集体创作中逐渐体会到的。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我考入了中国煤矿文工团,并第一时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党的文艺工作者”的身份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理想,还有时代赋予的使命。作为一名1995年以后出生的文艺工作者,我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季节的滋养。我们要用人物讲述中国故事,用表演传递精神力量。这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需要价值观的激励。青春从来不是某个年龄段的标签,而是一个一种生活状态,需要有决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最初的愿望,这意味着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当下。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我们都有自己的角色,期待与您同行! (作者为中国煤矿艺术团艺术家)